换家
由于形式和环境变化,国防科大通过特殊方式设计制造的和 Intel 安腾平台二进制兼容的第一代银河飞腾处理器(飞腾-64)很难继续迭代改进。但是对自主可控的处理器的性能需求还在增长,飞腾急需其他技术路线来生产下一代处理器。
恰巧,这时还没有被极其贪婪的甲骨文收购的升阳还在推进 OpenSparc 计划,以 OpenSparc T2 的名义开源了(当时是)高性能 CPU UltraSparc T2 的设计。国防科大便选择基于这一设计改进,设计制造了飞腾 1000 系列处理器。
硬件
这枚飞腾 1000A 与 SUN UltraSparc T2 一样,具有 8 核 64 线程,采用了 IBM 直到 2014 年的 Power8 才拥有的高贵的 SMT8。但是 TDP 只有 65W 的银河飞腾 1000A 只能达到 1GHz,相对于 UltraSparc T2 的1.6-1.8G 频率,还是有些偏低。
这枚芯片提供了四条 DDR3 内存通道,和 x8 带宽的 PCIe 2.0。而这片 706 所设计制造的主板在 PCIe 上配备了一颗 PEX 8648 PCIe 交换机芯片进行 PCIe 拆分,提供了一路PCIe x16 和两路 PCIe x8 接口,除此之外,交换芯片下游还连接了两颗 BCM5461 千兆网卡,提供了4个千兆以太网,另有两颗 MOSCHIP MOS990 PCIe 转 USB2 芯片提供了 5 个 USB 2.0 接口。比较可惜的是四路 DDR3 内存通道在这片主板上只引出了两路。
银河飞腾对于 OpenSparc 的改造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不仅成功在 Sparc 的固件中 提供了类似 PC BIOS 界面和 USB 启动功能,还在核心里增加了从 Leon 2 嫁接来的 AMBA 总线(并且成功的通过这一总线把 OpenSparc T2 的 PCIe 从 1.0 升级到了 2.0)。
软件
对于正宗的 Sparc 设备来说,最合适的系统当然是同出一门的 Solaris 系统,非常的先进非常的稳定(迫真)。然而手上这台设备只是一台自主可控的负载均衡器,所以只能搭载同出于国防科大的,和当时的 CentOS 软件包版本同步的中标麒麟,系统桌面也只是当时常见的 Gnome 2。不过当时 Solaris 的桌面也是 Gnome 改造的 Java Desktop,这点倒是和这一系统成了异父异母亲兄弟。
固件方面则是由中电昆仑开发的,兼容 OpenBoot 标准,提供 OpenSparc 兼容接口的同时扩展了一些原版不存在的管理及启动功能。
副册:倒霉的Sparc和跳车的飞腾
在这颗处理器发布后,国防科大对于 Sparc 架构的处理器又继续迭代了一代,制造了用 40nm 工艺,16个核心的银河飞腾1500。
之后,被甲骨文收购的升阳电脑的 Sparc 架构由于设计缺陷和赢者通吃在架构大战中逐渐落败,而 Sparc 架构可以说是令人恶心的内存访问对齐要求和各种奇怪问题,给 Sparc 移植开发甚至维护软件变得十分困难,且 x86 平台性价比和稳定性也在逐渐提升。最终甲骨文在多年消极维护 Sparc 后,于 2017 年终止了对它的迭代,裁掉 Sparc 的设计小组,让这一1986年出现的架构迎来了自己拖延多时的默认。
而当年的 Sparc 国际成员也各寻出路。俄罗斯的莫斯科 Sparc 研究所(MCST)选择了自己设计架构,推出了 Elbrus 处理器。富士通则是和飞腾一样跳上了 ARM 的大船。Sparc 最终落得了个食尽鸟投林,只剩下富士通还在给之前的大型机客户提供延长支持。
飞腾此后从国防科大拆分出来,转向基于 ARM 指令集,自行研发处理器内核,设计了 FT66x、FT86x和FT4xx系列核心设计,并基于这些核心陆续制造了 FT-1500A,FT-2000,D2000,S2500,S5000 和 D3000 等处理器产品,在市场推出了不少性价比尚可的产品。
再副册:遗失的支持
我们试图在这台设备上启动主线 Linux 内核,并未成功,内核启动流程走到加载 initrd 之后,init 进程会直接报错退出。
通过和相关人士通灵联系,发现由于这款产品开发过程中多次切换方案,从安腾切换到 Leon2,又因为 UltraSparc 开放再次切换方案,导致产品和 SparcV9 存在微妙的不兼容。而且随着国防科大与银河麒麟和银河飞腾的拆分以及制造主板的706所相关的人事变动,相关资料业已散帙,几乎不可能取得,因此这台设备就被锁死在了当年的 2.6.39 内核上。而下一代飞腾 1500 在主线内核上至少还能启动到串口控制台,而且也有国防科大银河麒麟团队移植的 3.10 和 4.4 内核可用。
如果有相关有能人士能够提供帮助,希望您不吝赐教,在此提前致谢。